近日
黑龍江雞西市發生一起
因家庭聚餐食用“酸湯子”(酵米面食品)
引發的食物中毒事件
9人食用后全部死亡
據了解
2010年至今
酵米面中毒已致37人死亡
10月19日,衛健委發布提示,夏秋季節制作發酵米面制品容易被椰毒假單胞菌污染,該菌能產生致命的米酵菌酸,高溫煮沸不能破壞毒性,中毒后沒有特效救治藥物,病死率達50%以上。
北方的臭碴子、酸湯子、格格豆,南方的發酵后制作的湯圓、吊漿粑、河粉等最容易致病。
酵米面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使用了發霉變質的原料,雖然通過挑選新鮮無霉變原料,勤換水能夠減少被致病菌污染的機會,但為保證生命安全,最好的預防措施是不制作、不食用酵米面類食品。
酸湯子中毒事件
唯一幸存者去世
10月19日,記者從黑龍江雞西“酸湯子”中毒事件唯一幸存者李女士兒子張先生處獲悉,其母親已于今天中午去世。
至此,黑龍江雞西“酸湯子”中毒事件的9名中毒者已全部死亡。
10月5日,黑龍江省雞西市雞東縣興農鎮某社區居民王某及其親屬9人在家中聚餐,共同食用了自制“酸湯子(用玉米水磨發酵后做的一種粗面條樣的主食)”后,引發食物中毒。
據悉,此前經當地警方調查得知,該酸湯子食材為該家庭成員自制,且在冰箱中冷凍近一年時間,疑似該食材引發食物中毒。經當地公安機關刑事技術部門現場提取物檢測,排除人為投毒可能。
此前中毒的9人中,已有8人死亡,僅有在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治療的47歲的李女士幸存,接受治療。
此前接受治療的李女士
根據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發布信息,雞西食物中毒事件經流行病學調查和疾控中心采樣檢測后,在玉米面中檢出高濃度米酵菌酸,同時在患者胃液中亦有檢出,初步定性為由椰毒假單胞菌污染產生米酵菌酸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。否定了此前酸湯子致使多人中毒的疑似物質黃曲霉素。
據介紹,酵米面食物中毒是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食物中毒的簡稱。該菌產生的米酵菌酸是引起嚴重的食物中毒和死亡的主要原因,其耐熱性極強,即使用100℃的開水煮沸或用高壓鍋蒸煮也不能破壞其毒性,進食后即可引起中毒,對人體的肝、腎、心、腦等重要器官均能產生嚴重損害。
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引起的中毒在黑龍江省時有發生,食品因天氣炎熱、潮濕,貯存不當而變質。引起中毒的主要食品為發酵玉米面制品、變質銀耳及其他變質淀粉類(糯米、小米、高粱和馬鈴薯粉等)制品。
我國近幾年發生的中毒大部分與某些地方特色食品有關,北方以酵米面制作的臭碴子、酸湯子、格格豆等為主,南方多以酵米面制作的湯圓和以糯米泡制后做成的吊漿粑、河粉等食品為主。
這些食品的制作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,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,一旦被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污染,稍不注意,就容易引起中毒,主要表現為上腹不適、惡心、嘔吐、輕微腹瀉,嚴重者可出現黃疸、肝腫大、嘔血、意識不清、煩躁不安甚至休克死亡。
近幾年由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面亞種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已很少發生,但在依然保持傳統飲食習慣的地區,由發酵食品引起的中毒事件還時有發生,目前對米酵菌酸尚無特效解毒藥物,一旦中毒,病死率高達40%一100%。
黑龍江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食品處提醒,秋冬季預防食物中毒主要應做到以下幾點:
一、預防酵米面食物中毒。不制售、不食用酵米面、酸湯子等發酵面米食品;制備發酵面米食品時要勤換水,保持衛生,要保證食物無異味產生,一旦發現粉紅、綠、黃綠、黑等各色霉斑,就不能食用,磨漿后要及時晾曬或烘干成粉,貯藏要通風、防潮、防塵;禁止出售、食用變質銀耳,不要自行采食鮮銀耳;發生酵米面中毒后,立即停止食用可疑食品,患者和吃過相同食品但未發病的人應及時就醫,催吐、洗胃、清腸,并根據癥狀的輕重予以對癥治療。
二、預防蘑菇食物中毒。不要自行采摘、食用野生蘑菇;采購食用菌必須到正規市場;一旦出現中毒癥狀,應當盡快催吐,同時盡快送到醫院治療;患者如能攜帶吃剩的蘑菇,可以輔助醫生的診斷和治療。
三、預防扁豆(豆角)食物中毒。要把扁豆煮熟燜透,破壞其毒素,需水焯至扁豆失去原有的綠色、生硬感和豆腥味;炒扁豆時,應勤翻動,使其均勻受熱,煸炒后應加適量水燜至熟透后食用;購買時要挑選嫩扁豆,不買、不吃老扁豆。
四、預防諾如病毒傳播。由于目前尚未有疫苗可以預防諾如病毒,預防諾如病毒的傳播應注意保持食物和飲用水清潔,飯前便后要用肥皂和水仔細清洗雙手,要及時清洗飲食用具;做到生熟分開;食品要完全煮熟,生食的水果和蔬菜要徹底清洗;正確儲存食品,食前重新加熱。
五、預防自釀葡萄酒中毒。秋冬季大量葡萄上市,很多人喜歡自制葡萄酒,但自釀過程如果處理不當,會產生甲醇等有害的副產物。應盡量選擇飲用正規商場出售的葡萄酒;自釀葡萄酒應選擇釀酒用葡萄,控制好發酵溫度,溫度越高、浸漬時間越長、果膠酶用量越大,甲醇產生就越多;葡萄酒不宜長時間存放,釀好后應盡快飲用。